首页

郑州s女王视频

时间:2025-05-29 13:21:18 作者:人民网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 浏览量:36702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市场之基。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必须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健全优化就业公共服务。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围绕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出20条举措。这是打好稳就业政策组合拳的有力体现,对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而深远影响。

  良好的就业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对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连续4年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就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与党和国家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密不可分。进一步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亟需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强化担当、狠抓落实,推动既定政策落地见效。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县(区)以上普遍成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超过98%的街道、乡镇设立了服务窗口。但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的就业形势相比,我国就业公共服务还需继续扩容提质增效。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效,为各类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创造更加均等可及的条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特别是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技术进步造成不少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为劳动者提供针对性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能力提升等服务,能够帮助他们走好走稳就业路。

  就业公共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产业与就业的重要环节。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将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等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将为推动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为谁服务”,精准发现识别服务对象、摸排判断服务需求;围绕“服务什么”,完善功能完备的就业公共服务内容;围绕“怎样服务”,推行帮扶精准的服务模式;围绕“谁来服务”,打造基础巩固的就业公共服务格局;围绕“服务提效”,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以“五个围绕”为实施路径,不断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巩固就业稳定态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山东推出“五重一基”就业岗位挖潜扩容计划,四川打造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基地……越是承压前行,越要千方百计稳住就业。以高质量的就业公共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定能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培养“诗心”,开启孩子的诗意人生

美国国防部当天在声明中说,美国已增加了向乌克兰援助相关弹药的产量,以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支持。美国陆军负责采购、后勤和技术的助理部长布什表示,美方会保证武器储备充足,以供美军使用以及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再有多处新发现 贵州绥阳双河洞已发现熊猫化石遗迹44处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统筹速度与质量,行稳致远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同样,没有一定的速度,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民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质的有效提升也无从谈起。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70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完成“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要求经济增速保持5%左右。反过来看,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就有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就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开幕 呈现生态艺术与可持续时尚

说复社“神秘”,是因为“敌人们大索复社,但始终不知其社址何在。敌人们用尽种种方法,来捉捕复社的主持人,但也始终未能明白究竟复社的主持人是谁。”(郑振铎《记复社》)

以色列打击一系列伊朗军事目标 外交部:再次表明停火止战的紧迫性

在经贸领域,中美互动更加频繁。9月22日,经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包括“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旨在强化经济领域沟通。美财政部称,两国财政部副部长级官员将定期举行会议。

也门“理工男”的秦腔奇缘:吼出对中国纯粹的爱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变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呼唤着宏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彰显了人才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这成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前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